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

厚德自强 求实创新

明礼精技 知行合一

校园新闻
校园新闻
反诈护心双防线!大学生心理关爱中心教你破解“被骗后的心理困局”
发布时间:2025-10-18来源:学生工作处-大学生心理关爱中心 访问量:

在大学校园中我们追逐梦想、畅享青春,但是诈骗分子从未停止他们的“狩猎”。网络刷单骗局,以小额返利为诱饵,骗你投入大额本金后消失无踪;冒充公检法诈骗,利用对法律的敬畏之心,谎称账号涉嫌犯罪,要求向对方“安全账号”缴纳“保证金”以免于处罚。

当诈骗分子卷走钱财,留下的往往不只是空空的账户,还有受害者内心的焦虑、自责、羞耻甚至抑郁。尤其对学生群体而言,涉世未深的他们遭遇诈骗后,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。如何科学应对“被骗后的心理创伤”?学生、辅导员、心理中心及各部门该如何联动破局?

学生篇:遭遇诈骗后,先稳住情绪再行动

1.接纳情绪,别和自己“较劲”

被骗后产生“我怎么这么傻”、“不敢告诉别人”的自责、羞耻感很正常,这是大脑应对挫折的自然反应。此时不必强迫自己“立刻振作”,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诉,或通过写日记、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,避免负面情绪积压成心理负担。

2.理性止损,别让“二次伤害”发生

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,向警方报案,同时停止与诈骗分子的任何沟通,避免因“想追回钱”再次陷入骗局。若涉及校园贷等特殊情况,不要独自扛着,及时向学校求助,拖延只会加剧焦虑。

3.主动求助,专业支持能“减压”

在被骗后如果连续几天失眠、情绪低落,或反复回想被骗细节难以释怀,一定要联系学校心理中心。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帮你梳理情绪,避免陷入“自我否定”的恶性循环,这不是软弱,而是对自己心理负责的表现。

辅导员篇:做学生的“心理后盾”,这三步很关键

1.第一时间“共情”,而非“指责”

得知学生被骗后,先别急着说“你怎么不注意”,而是用“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着急/难受”接纳学生的情绪。指责会让学生不敢再敞开心扉,而共情能让他们感受到支持,为后续处理打下基础。

2.协助处理事务,降低“现实压力”

陪同学生报案、整理证据,帮其联系家长时做好沟通桥梁,避免家长过度责骂加重学生心理负担。若学生因被骗面临经济困

难,可协助申请国家助学金或学校勤工助学等,先解决现实问题,再疏导心理情绪。

3.持续关注,警惕“隐性心理危机”

有些学生表面上“没事”,实则把情绪藏在心里。后续可通过日常聊天、班委反馈等方式观察其状态,若发现学生突然孤僻、上课走神、作息紊乱,及时联系心理中心介入,避免心理问题恶化。

部门联动篇:织密“心理防护网”,多部门要这样配合

1.心理中心:做好“专业支撑”

开通“诈骗心理援助绿色通道”,为被骗学生提供优先咨询服务;定期向辅导员培训“心理危机识别技巧”,让一线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异常;通过公众号、公告栏等渠道宣传普及被骗后心理调适方法,帮助学生自助。

2.安全后勤处+学工处:“预防+处置”双发力

安全后勤处定期开展反诈宣传时,可邀请大学生心理关爱中心老师加入,讲解“诈骗背后的心理套路”及“被骗后如何调节”,从源头减少诈骗发生;学工处建立“被骗学生信息互通机制”,一旦有学生报案,及时同步给心理中心,实现“事务处理+心理疏导”同步推进。

3.班级+社团:构建“同伴支持”

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开展“反诈心理小课堂”,让学生分享“如何应对被骗后的情绪”,用同伴经验减少学生的孤独感;心理社团可组织“情绪释放工作坊”,通过绘画、团体游戏等方式,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,让“心理支持”触手可及。

我们不仅要关注诈骗带来的经济损失,更需要关注背后的心理创伤。当学生、辅导员、心理中心及各部门形成“理解-支持-专业干预”的联动链条,才能真正帮被骗学生走出心理阴霾,既守护好“钱袋子”,也护好“心健康”。

最新新闻